刘毅答诏 liú yì dá zhào
1. 拼音:Liú Yì dá zhào
2. 意思:指敢于直言进谏,在君主或上级面前坦率陈述意见,形容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品格。
3. 出处:《晋书·刘毅传》载,晋武帝问刘毅“朕可方汉何帝”,刘毅直言其不如汉恒帝、汉灵帝,因恒、灵卖官钱入国库,而武帝卖官钱入私门,武帝最终称赞其“有绛侯之风”。
4. 近义词:
直言敢谏:直率地进言劝谏,不畏惧权势,侧重敢于表达真实意见。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承,强调品格正直,不迎合他人。
犯颜直谏: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直言规劝,侧重不顾忌身份地位的直言。
直抒己见:坦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强调表达的直接性与坦诚。
骨鲠在喉:比喻心里有话不说出来就难受,侧重内心有话必说的冲动。
5. 反义词:
阿谀奉承: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与直言进谏完全相反。
唯唯诺诺: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主见,侧重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溜须拍马:比喻谄媚奉承,通过讨好他人获取利益,强调行为上的逢迎。
钳口结舌:闭紧嘴巴,不敢说话,形容因畏惧而沉默不语,侧重不敢直言。
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强调为求自保而沉默。
6. 例句:
朝堂之上,若多些刘毅答诏般的臣子,朝政必能少些弊端。
他虽官职低微,却有刘毅答诏的勇气,当众指出政策漏洞。
史书推崇刘毅答诏的精神,因其彰显了臣子的担当与风骨。
现代人谈直言进谏,常以刘毅答诏为例,赞其胆识过人。
剧中谏官效仿刘毅答诏,冒死呈上弹劾权贵的奏折。
会议上,他如刘毅答诏般直言:“此方案忽略了基层实际困难。”
若没有刘毅答诏的直言,晋武帝或许难知卖官之弊的危害。
老师教导我们:直言需有智慧,而非盲目效仿刘毅答诏。
职场中敢学刘毅答诏者不多,多数人选择明哲保身。
读《刘毅传》,最敬佩他答诏时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果敢。
成语词典:刘毅答诏
答非所问 [ dá fēi suǒ wèn ] 回答的内容不是对方所提出的问题。
毅然决然 [ yì rán jué rán ] 毅然:顽强地;决然:坚决地。意志坚决,毫不犹豫。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抉择或困难时,表现出的坚定决心和果断行动。
笑而不答 [ xiào ér bù dá ] 指只是微笑着,并不回答,形容有意不回答问题或不表明态度。
爱答不理 [ ài dā bù lǐ ] 指对人态度冷淡,故意不理睬,表现出漠不关心或不耐烦的样子。
刚毅不屈 [ gāng yì bù qū ] 指性格刚强坚毅,面对压力、困难或威胁时绝不屈服,始终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立场。
对答如流 [ duì dá rú liú ] 指回答问题像流水一样流畅自然,形容思维敏捷、口才好,应答迅速而流利。
问一答十 [ wèn yī dá shí ] 指回答问题时内容详尽,甚至超出所问范围,形容人思维敏捷、口才出众,或说话絮叨、回答过于繁琐。
刘毅答诏 [ liú yì dá zhào ] 指敢于谏诤。
答问如流 [ dá wèn rú liú ] 指回答问题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思维敏捷、口才出众,对所问内容能够迅速且流利地应答。
有问必答 [ yǒu wèn bì dá ] 指只要有人提问,就一定会给出回答,形容态度热情、有耐心,对问题知无不言。
响答影随 [ xiǎng dá yǐng suí ] 如应声和答、形影相随。比喻两者紧密相连。
桃来李答 [ táo lái lǐ dá ] 比喻互相酬赠。
凭几之诏 [ píng jǐ zhī zhào ] 指皇帝临终遗诏。
一递一答 [ yī dì yī dá ] 彼此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替谈话,互相应答。
强毅果敢 [ qiáng yì guǒ gǎn ] 形容顽强坚毅,敢作敢为。
破丢不答 [ pò diū bù dá ] 犹言破破烂烂。
礼无不答 [ lǐ wú bù dá ] 礼:礼数。一方以礼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礼相报。亦指不受他人之礼,必以报答。
羞人答答 [ xiū rén dā dā ] 状态词。形容自己感觉难为情。
弘毅宽厚 [ hóng yì kuān hòu ] 弘毅:意志坚强,志向远大。志向远大而待人宽大厚道。
问官答花 [ wèn guān dá huā ] 指答非所问。
问十答十 [ wèn shí dá shí ] 形容见多识广。
聪明英毅 [ cōng míng yīng yì ] 聪明:智力高,天资好;毅:坚定而有决断。智力超人,英明果断。
刚毅木讷 [ gāng yì mù nè ]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应答如注 [ yìng dá rú zhù ] 对答象流水一样。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
一年半载 [ yī nián bàn zǎi ] 一年或半年。泛指一段时间。
华夏儿女 [ huá xià ér nǚ ] 华夏一词由周王朝创造,最初指代周王朝,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夏儿女即指中国各族人民,尤指汉族人民,是对中华民族后代的一种统称,体现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红装素裹 [ hóng zhuāng sù guǒ ] 指衣着淡雅的女子,也形容雪后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艳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此处指红日为大地披上的光彩;素裹:原指白色的服饰,此处指白雪覆盖大地)。
绚丽多姿 [ xuàn lì duō zī ] 形容色彩华丽、形态多样,充满生机与美感,多用来描绘景物、艺术形式或生活状态的丰富绚烂。
各色各样 [ gè sè gè yàng ] 指种类繁多,各种不同的样式和颜色,形容事物花样繁多,各不相同。
历经沧桑 [ lì jīng cāng sāng ] 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
莞然而笑 [ wǎn rán ér xiào ] 形容微笑的样子。
改弦更张 [ gǎi xián gēng zhāng ]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心驰神往 [ xīn chí shén wǎng ] 驰:奔驰。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乱七八糟 [ luàn qī bā zāo ] 形容事物杂乱无章、毫无条理,也指场面或情况混乱不堪。
图文并茂 [ tú wén bìng mào ] 指书刊中的文字流畅,插图丰富精美。
死不悔改 [ sǐ bù huǐ gǎi ]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
乘虚而入 [ chéng xū ér rù ] 指趁着对方空虚或疏于防范时进入或加以利用,多形容抓住机会采取行动,尤指利用对方的弱点或疏漏进行攻击、侵入或获取利益。
怅然若失 [ chàng rán ruò shī ] 形容因不如意或失落而心神不宁,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一样,多表达内心的茫然、惆怅与空虚。
不可逾越 [ bù kě yú yuè ] 指不能越过、无法超越,多形容界限、障碍等极其牢固,难以突破,也可用于表示事物不可超越的程度。
另当别论 [ lìng dāng bié lùn ] 指对不同情况或事物应区别对待,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看待,要另外作出评价或处理。
三三两两 [ sān sān liǎng liǎng ] 形容人或事物数量不多,零零散散,三个两个地聚集在一起,多用来指人稀疏、不集中的状态。
一面之交 [ yī miàn zhī jiāo ]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
惟命是从 [ wéi mìng shì cóng ] 指绝对服从命令,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毫无主见,完全听从他人的指示,多含贬义。
各自为政 [ gè zì wéi zhèng ] 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闻风丧胆 [ wén fēng sàng dǎn ] 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了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或事物极端恐惧,一听到相关消息就惊慌失措。
自相矛盾 [ zì xiāng máo dùn ] 比喻言行或观点前后抵触、相互对立,无法自圆其说,强调逻辑上的不一致性。
不蔓不枝 [ bù màn bù zhī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原意是说莲茎不蔓延,也不分枝。后来多用以称赞文章简洁,不拖泥带水。
好景不长 [ hǎo jǐng bù cháng ] 美好的光景或处境难以长久维持,多用来表达对短暂美好事物的惋惜,强调事物兴盛的时间短暂。
目光如炬 [ mù guāng rú jù ] 形容人的眼光锐利如火炬,也可指见识深远、目光远大,多用来表现人洞察事物的能力或严厉的神态。
天各一方 [ tiān gè yī fāng ] 指彼此相隔遥远,分别在天的不同方向,难以相见,多形容亲人、朋友或恋人因距离遥远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