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知务 shí shí zhī wù
识时知务的意思
认清形势的发展,通晓事务的变化。
认清形势的发展,通晓事务的变化
成语词典:识时知务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明知故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或违法的,却故意去做。
知己知彼:也说知彼知己。《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意思是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后也用“知己知彼”泛指了解自己和对方。
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灼(zhuó):明白。
恬不知耻: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
风靡一时:形容一种 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靡(mǐ):顺风倒下。
针砭时弊:砭:古代治病刺穴的石针,后泛指金针治疗和砭石出血。像医病一样,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又针又砭,求得改正向善。
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
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见识。
博识洽闻:见多识广,学识博大。
传诵一时:诵:称诵、传述。在某一个时期内,人们到处传述。
除恶务尽:消除坏人坏事,务必干净、彻底。《左传·哀公元年》:“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玩得高兴,~已是中午时分。
求真务实:追求真理,讲求实际。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也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
不知死活:形容不知厉害,冒昧从事。
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这里竟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随时随地:指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
知法犯法:懂得某项法令、规章而故意违犯。
目不识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丁”应写作“个”,因为字形相近而误。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
当务之急:当前应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孟子 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迷途知反: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不合时宜: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知恩报恩: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生不逢时: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
一时三刻:指很短的时间。
可想而知:能够经过推想而知道;可以想见。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一般见识:同样的见识、修养。不跟知识、修养较差的人争执,叫做不跟他一般见识。
时运亨通:指时运好,诸事顺利。
见多识广:阅历深,经验多。
不知所云: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原意是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现多用来形容言语杂乱或不着边际。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一样。
审时度势:研究时机,估量形势。度(duó):揣度,推测。
时来运转:时机来了,运气有了好转。
有识之士:有见识的人;有眼光的人。
素不相识: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
未卜先知:没有占卜就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原来是古代一种用神道和迷信骗人的说法。后来有时用以比喻有预见性。
略知皮毛: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不识时务:《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原意是不识抬举。后多用来指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知难而进: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不知去向: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
无时无刻:“无时无刻不…”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表示永远,不间断:我们~不在想念着你。
不识大体: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知人善任:了解人并且善于任用人。
时运不济:时机和命运不佳。
恰逢其时:恰恰遇到这个时候,指时机正好。
略知一二:一二: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
不识抬举:不接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用于指责人)。
先知先觉: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天时地利: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后泛指有利的时机、环境和条件。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格物致知: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自知之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后用以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人贵有~。
知易行难: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以一知万: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谬托知己:指假托为知心朋友。
遭时定制:指因时势而规定法制。
覩始知终: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汉 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故聖人見微知著,覩始知終。”
知无不为: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爲,忠也。”林尧叟 注:“凡可以利益國家者,苟知其事,莫不盡心力而爲之。”《南史·张弘策传》:“弘策 盡忠奉上,知無不爲。”宋 秦观《任臣上》:“其人自以曠世遭遇,莫不悉心竭力,知無不爲,言無不盡。”
知命安身:服从命运,安于自身所处的地位。
才多识寡: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
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
威仪孔时:孔:甚,很。仪容严肃,举目庄重,甚合时宜。
旷日累时:累:积累。耗费时日,拖延很久。
与时偕行:变通趋时。
俾众周知:意为让大家都知道、了解。
丰杀随时:丰:增加;杀:减少。随时代不同而作增减变动。
一面之识:指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天知地知: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没有别人知道。
审时定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同“审时度势”。
不知丁董: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