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即若离 ruò jí ruò lí
若即若离的意思
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人的关系疏淡,事物含混不清。
1. 【解释】:若:好像;即:接近。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2. 【出自】: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边跟随,若即若离,并不言语。”
3. 【示例】: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 ◎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4.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态度不明朗
若即若离的近义词
若存若亡、不即不离、貌合神离、敬而远之、半推半就
若即若离的反义词
亲密无间、肝胆相照、寸步不离、亲如骨肉、如胶似漆、形影不离、浑然不觉、融为一炉、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成语词典:若即若离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形容态度高傲或从容自然,对别人毫不介意。《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若:好像。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远望白云缭绕,峰峦~。
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离群索居:离开大伙儿,孤独地生活。《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索:单独。
口若悬河:形容口才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晋书·郭象传》:“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悲欢离合:指人生中经常遇到的悲伤、欢乐、离别、团聚四种境遇。
貌合神离:也说貌合心离。表面上关系不错,实际上是两条心。《素书·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若明若暗: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
稍纵即逝:也说少纵则逝。稍微一放松就过去了(多指时间、机会)。宋苏轼《文与可画筼(yún)筜(dāng)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hú)落,少纵则逝矣。” 纵:放。逝:过去,消失。
流离失所:由于灾荒战乱等而流转离散在外,失掉安身的地方。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的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老子·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谷:山谷。
离经叛道: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道统。现多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光怪陆离:形容五光十色,形象奇异。陆离:色彩繁杂。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寥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清晨的星星一样。形容很少。
置若罔闻: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不加理睬。若:像。罔:没有。
转瞬即逝:转瞬:转眼,形容时间短促。逝:消逝,消失。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八仙得道》一八回:“要是坚决不碰着她的身体,却用什么方法救她,而水势湍急,这救人的机会真是转瞬即逝。”林语堂《京华烟云》九章:“但是曼娘的快乐却是转瞬即逝。”王安忆《小城之恋》:“这却是一个心旷神怡的境界,可为时却极为短暂,甚至转瞬即逝。”
安之若素:(遇到不好的情况或异常情况)毫不在意,跟平常一样对待。素:平日。
不即不离:《圆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原为佛教用语。现多用来指对人或事物保持一定距离,不亲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冷若冰霜:像冰霜一样冷冰冰的。比喻待人不热情。也比喻态度严厉,不好接近。
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判若鸿沟:形容界线很清楚,区别很明显。见〖鸿沟〗。
噤若寒蝉:像晚秋时的蝉那样一声不响。形容受到压制不敢作声。
昭然若揭:形容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人很多,十分热闹。《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庭:院子。
迷离恍惚:迷离:模糊,不分明;惝恍:不真切,不清楚。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扑朔迷离:古乐府《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抓住兔子的耳朵把它提起来,雄的脚必搔爬(扑朔),雌的则把眼眯起(迷离),由此可辨雄雌。但在奔跑时,则很难分辨是雄是雌。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
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离心离德:不一条心,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尚书·泰誓中》:“受(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 与“同心同德”相对。
大智若愚:也说大智如愚。意本《老子 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形容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从表面看好像很 愚笨。
求贤若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也说求贤如渴。
受宠若惊:也说被宠若惊。受到别人的赏识、称赞而感到意外的惊喜。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事端,使别人不和。间(jiàn)。
判若两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像两个人一样。
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非此即彼: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 非常清楚明白。
妻离子散:形容一家人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变故被迫四处离散。
奉若神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民奉其君…敬之如神明。” 指盲目崇拜对方,像迷信的人敬奉神一样。神明:泛指神。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背井离乡:也说离乡背井。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多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神色自若:自若:如常,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怅然若失: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像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极端孤立。《左传·隐公四年》:“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呆若木鸡:死板板的,好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 似木鸡矣。”
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
寸步不离:寸步:形容距离很近。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现在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
一触即发:原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到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会立即爆发。
视若路人:把对方看成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相遇却不相认,态度冷淡,表现出极其陌生的关系。
生离死别:很难再见面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
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人的关系疏淡,事物含混不清。
一拍即合:一拍击就合乎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地达到了一致。
深藏若虚:《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把宝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后也用以比喻有知识才能但不爱在人前表现。
灿若繁星:灿:灿烂。繁:众多。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重的人很多。
瞬息即逝: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逝了。
矫若惊龙: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离蔬释屩:比喻脱离清苦生活,入身仕官。同“离蔬释蹻”。
若梦浮生:走过一生,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病骨支离:支离:残缺不全,引伸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
牢落陆离:牢落:寥落;陆离:参差。形容空旷参差。
物离乡贵: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廖若星辰:指为数极少。
虚若怀谷: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为蛇若何:虺:小蛇;催:毁灭;若何:奈何,怎么办。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吗办?原来比喻要趁敌人弱小时,就把它消灭。后也泛指坏人要及早除掉。出自:《国语·吴语》:“吴王将许越成,申胥谏曰:‘为虺弗摧,为蛇若何?’“(成,讲和。)
安之若固: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毫不在意。
一触即溃:一接触,立刻溃散。形容军队毫无战斗力:敌人军心涣散,~。溃:散乱,垮台。
黍离之悲: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耳不离腮:接近,亲密。
见善若惊:看见好人好事就会受到震动。
疾之若仇:疾:同“嫉”,嫉恨,痛恨。嫉恨他人如同仇敌。
摇笔即来:不用多思索,一动笔就写出来了。形容写文章快。
重若丘山:比大山还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价值。也形容意义重大。
好离好散:友善地分手;友好地与终止关系。
流离遇合:流离失所又再团聚。流离,流转,离散。遇合,指遇到赏识自己的人。
故步不离:旧的步法。
料远若近:远、近:分别指将来和目前的事物。预料未来的事态发展,就像看眼前的事物一样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