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靴搔痒 gé xuē sāo yǎng

隔靴搔痒的意思

隔着靴子挠痒。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抓住要害,不解决问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1. 【解释】: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2. 【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语·诗法》:“意贵透澈,不可隔靴搔痒。”

3. 【示例】:批语家也必须深入生活,否则,~的事情,总是难免的吧! ◎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

4.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隔靴搔痒的近义词

隔靴抓痒、不得要领、劳而无功

隔靴搔痒的反义词

鞭辟入里、对症下药、身临其境、恰中肯綮、一语破的、切中要害、一针见血

隔靴搔痒

成语词典:隔靴搔痒

与世隔绝 [ yǔ shì gé jué ]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隔三差五 [ gé sān chà wǔ ] 比喻时常发生,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怎样。

恍如隔世 [ huǎng rú gé shì ] 仿佛隔了一个时代。多表示由于人、事变化太大而生的感慨。

隔岸观火 [ gé àn guān huǒ ] 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救助,在一旁看热闹。

穿靴戴帽 [ chuān xuē dài mào ] 原指穿着打扮整齐(中性),现多比喻在语言、文章或行为中加入不必要的、形式化的套话或环节(含贬义),强调内容空洞、流于表面。

隔墙有耳 [ gé qiáng yǒu ěr ] 隔着墙壁也会有人偷听,比喻秘密或谈话可能被人暗中听见,提醒人们说话要谨慎,避免秘密泄露。

栉垢爬痒 [ zhì gòu pá yǎng ] 去脏抓痒。比喻清除邪恶。

膝痒搔背 [ xī yǎng sāo bèi ] 指搔不着痒处。比喻说话不中肯,办事不得要领。汉桓宽《盐铁论·利议》:“不知趋害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

搔首踟蹰 [ sāo shǒu chí chú ] 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动。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亦作“搔首踟躇”。

心烦技痒 [ xīn fán jì yǎng ] 烦:烦燥;技痒:指某人想表现其技艺以显示于人。形容擅长及爱好某种技艺,一遇机会就急于表现的情态。

无关痛痒 [ wú guān tòng yǎng ] 比喻与本身利害无关或无足轻重。

心痒难挠 [ xīn yǎng nán náo ] 指心中有某种意念或情绪起伏不定,无法克制。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

脱靴磨墨 [ tuō xuē mó mò ] 指极力侍侯与讨好文人。

不痛不痒 [ bù tòng bù yǎng ] 形容说话、做事不触及要害,没有实质内容或力度,无法解决问题,也指感受不深刻或态度不明确。

痛痒相关 [ tòng yǎng xiāng guān ] 彼此疾苦互相关联,形容关系极为密切:这事跟他~,他怎能不着急?

皮松骨痒 [ pí sōng gǔ yǎng ] 表面轻松自如而内心急切盼望。

怕痛怕痒 [ pà tòng pà yǎng ] 比喻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搔头抓耳 [ sāo tóu zhuā ěr ]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虱多不痒 [ shī duō bù yǎng ] 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隔靴搔痒 [ gé xuē sāo yǎng ] 隔着靴子挠痒。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抓住要害,不解决问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面似靴皮 [ miàn sì xuē pí ] 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

心痒难搔 [ xīn yǎng nán sāo ] 心里特别痒,难以抚平。指愿望十分强烈。

头痒搔跟 [ tóu yǎng sāo gēn ] 头痒搔脚。比喻花了气力而于事无补。

靴刀誓死 [ xuē dāo shì sǐ ] 指战死沙场的决心。

痒磨树者 [ yang mo shu zhe ] 因为痒而在树上磨蹭的。

搔首弄姿 [ sāo shǒu nòng zī ] 搔:用手指梳。形容装腔作势卖弄风情。

搔着痒处 [ sāo zhe yǎng chù ] 比喻正合心意,痛快之至。

不觉技痒 [ bù jué jì yǎng ] 技:技艺。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虚晃一枪 [ xū huǎng yī qiāng ] 指用虚假的动作迷惑对方,假装进攻,实际另有所图,比喻用假象迷惑人。

清水芙蓉 [ qīng shuǐ fú róng ] 指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旗鼓相当 [ qí gǔ xiāng dāng ]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实力或能力相当。

全力以赴 [ quán lì yǐ fù ] 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饥不择食 [ jī bù zé shí ] 指饥饿时顾不上挑选食物,比喻处境急迫时只求满足基本需求,顾不得选择对象或条件。

茕茕孑立 [ qióng qióng jié lì ]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想方设法 [ xiǎng fāng shè fǎ ] 指想尽各种办法、用尽各种计谋,形容为达到目的而积极动脑筋、寻找解决途径的状态。  

诗情画意 [ shī qíng huà yì ] 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妙的意境和情趣。也形容景色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信以为真 [ xìn yǐ wéi zhēn ] 把虚假的话语或事情当作真实的来相信,强调因缺乏辨别力或盲目信任而对不实信息当真,多用于描述人轻易受骗或误解的状态,可用于他人言论、传闻、假象等场景。

土崩瓦解 [ tǔ bēng wǎ jiě ] 比喻事物的分裂,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常用来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等的崩溃。

患难之交 [ huàn nàn zhī jiāo ] 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结成的朋友,指共历患难而情谊深厚的人。  

勤学好问 [ qín xué hào wèn ]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积极追求知识,向他人请教疑惑之处。

曾几何时 [ céng jǐ hé shí ] 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常带有感慨的意味,强调过去的某个时间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但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呼风唤雨 [ hū fēng huàn yǔ ] 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的力量。

三教九流 [ sān jiào jiǔ liú ]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是一个用来概括众多不同类别人群或思想流派的词汇。

刀光剑影 [ dāo guāng jiàn yǐng ] 隐约显现出刀的闪光和剑的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走马上任 [ zǒu mǎ shàng rèn ] 原指官员骑着马去赴任,现多比喻新官就职,也泛指接任某项工作或职务,强调到任的迅速和正式性。

长幼尊卑 [ zhǎng yòu zūn bēi ] 指社会中长辈与晚辈、地位尊贵者与地位卑微者之间的等级秩序和伦理规范,强调不同身份者应有的礼仪和次序。

昭然若揭 [ zhāo rán ruò jiē ] 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残花败柳 [ cán huā bài liǔ ] 指凋残的花朵、衰败的柳树,原形容残败的春日景象,后多比喻生活作风不好或经历坎坷、失去青春光彩的女性,含贬义,侧重其失去原有美好状态的境遇。

万世师表 [ wàn shì shī biǎo ] 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多用来尊称孔子或其他对教育、文化有巨大贡献、被世人尊崇的典范人物。

缺斤短两 [ quē jīn duǎn liǎng ] 指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比喻做事敷衍、不实在,或故意减少应给的数量,多形容商家欺诈顾客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