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皆是 chù mù jiē shì
触目皆是的意思
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1. 【解释】: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2. 【出自】:唐·朱敬则《五等论》:“故魏太祖曰:‘若使无孤,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明窃号议者触目皆是。”
3. 【示例】: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很多
触目皆是的近义词
比比皆是、俯拾皆是、俯拾即是、映入眼帘、堆积如山、不乏其人
触目皆是的反义词
铁树开花、寥寥无几、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成语词典:触目皆是
头头是道:明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六:“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后用以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目中无人: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谁都看不起。
面目全非:模样变得与原先完全不同。形容变化极大(多含贬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举首则面目全非。”
耳聪目明: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目瞪口呆: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口是心非:指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春节期间,文艺节目多得令人~。也说目不暇给(jǐ)。
眉清目秀:形容容貌俊秀。
极目远眺: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碑:记载功绩的石碑。
目光炯炯:炯炯:明亮的样子。两眼明亮有神。
草木皆兵: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引人注目:引起人注意。注目:眼光集中在一点上。
目不转睛:指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
光彩夺目:形容光泽颜色耀眼好看。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也作怵目惊心。
是非曲直:正确和错误,对和不对。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kuí):睁大眼睛注视着。
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通“濡”)耳染,不学以能。”濡(r ú):沾湿。染:沾染。
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既令人难受,又让人觉得可笑。
浑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共商国是:国是:国事;国家的大政方针。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璀璨夺目: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有目共睹:人人都可以看到,极其明显。睹(dǔ):看见。
死不瞑目:死了也不闭眼睛。形容做事没达到目的,很不甘心。《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瞑目:闭眼。
巧立名目: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而编造理由定出一些名目。
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威猛逼人。怒目:也说努目。金刚:佛教传说里保卫佛的武士。
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各行其是:指思想不统一,各人按照自己的意见、主张去做。其是:他自己以为对的。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
目光短浅:形容缺乏远见。
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目无尊长:不把尊长放在眼里。形容狂妄无礼。
唯命是从:唯命是听。也作惟命是从。
明辨是非:把是非分清楚。
刮目相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意思是离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明目张胆:指无所畏忌。《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现多用来形容公开地毫无顾忌地干坏事。
满盘皆输:下棋时走错一步,整个棋就输掉。比喻因受某一局部的影响而使全局归于失败。
目不识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丁”应写作“个”,因为字形相近而误。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
琳琅满目:比喻面前美好的东西很多。《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琳琅:美玉,比喻珍贵的东西。
横眉怒目: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谁是谁非:犹言谁对谁错。
獐头鼠目:獐子的头小而尖,老鼠的眼睛小而圆。形容坏人面目丑陋,神情狡猾。《旧唐书·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大是大非:指原则性的是非问题。
过目不忘: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晋葛洪《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 似:像。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是是非非: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
目无王法:不把国家的法律放在眼里。指人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
面目可憎:相貌丑陋,神情卑劣,使人感到厌恶。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憎:厌恶。
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印度古代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佛教称为四大。)
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马首是瞻:士兵看着将帅马头的方向而进退。《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后比喻追随别人来定行止。
掩人耳目:遮着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是非分明:正确与错误非常分明。
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很高兴。
目无法纪: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面目一新: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一无是处:一点对的地方都没有:要全面看待一个同志,不要因他有缺点,就把他说得~。
一触即发:原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到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会立即爆发。
举目无亲:形容只身在外,十分孤单。
反目成仇: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双方从和睦的关系转变成仇视敌对的状态。
不堪入目: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唯利是图:也作惟利是图。一心为利,别的什么也不顾:损人利己,~,是资本家的本性。
有目共赏:看见的人都赞赏。
颠倒是非:把对的说成不对,不对的说成对。
目光呆滞:指眼神无光,不灵活,常用来形容人精神萎靡或陷入沉思、受到巨大打击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