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厉内荏 sè lì nèi rěn
1. 拼音:sè lì nèi rěn
2. 意思: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很威严、厉害,实际上却很胆小、怯懦的人。
3.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4. 近义词:
外强中干: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例如:“这个球队看似强大,其实是外强中干,一遇到强队就输。”
虚有其表: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有名无实。比如:“他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真才实学。”
5. 反义词:
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像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例如:“他是个表里如一的人,大家都很信任他。”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比如:“这位科学家是名副其实的专家,有很多杰出的科研成果。”
6. 例句:
他看似严厉,实则色厉内荏,内心很容易动摇。
有些领导色厉内荏,表面上威风凛凛,遇到问题却不敢担当。
那恶霸色厉内荏,被真正反抗的人一吓唬,就退缩了。
这个国家的反动派色厉内荏,在人民的力量面前不堪一击。
他在谈判桌上色厉内荏,强硬的态度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
那些经常虚张声势的人往往是色厉内荏的。
色厉内荏的人总是想用外表的凶狠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脆弱。
他对下属色厉内荏地吼叫,其实心里并没有底气。
敌人的军官色厉内荏,面对我军的进攻,吓得瑟瑟发抖。
别看他在台上表现得很厉害,其实是色厉内荏,台下就没了气势。
成语词典:色厉内荏
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的花布。~的彩旗。
声色俱厉:指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俱:都。厉:严厉。
勃然变色: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面不改色: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说到得意的地方,他不禁~。
外柔内刚:柔:柔弱;内: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也说绘影绘声、绘声绘影。
大惊失色: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南朝梁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也说不露声色。
行色匆匆: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
古色古香:形容字画、器物等带 有古代的色彩、情调。
和颜悦色:形容和蔼喜悦的脸色。也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变本加厉: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现指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恶劣(含贬义)。厉:猛烈。
再接再厉:唐韩愈和孟郊《斗鸡联句》中孟郊的诗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后用以指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接:交战。厉:同“砺”,磨快。
光阴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察言观色: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
厉行节约:厉:严格。严格地实行节约。
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种类很多。《列子·天瑞》:“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色者,有色色者。”
疾言厉色:也说疾言遽色。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铺张扬厉: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迹。” 后多用以形容过分铺张,讲究排场。铺张:铺叙渲染。扬厉:宣扬扩大。
色厉内荏:外表强硬严厉,内心怯懦软弱。《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厉:凶猛。荏(rěn):软弱。
厉兵秣马:见〖秣马厉兵〗。
雷厉风行: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执行政策、命令等要求严,行动快。《新唐书·韩愈传》:“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飞。”
色胆包天: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英雄本色: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
喜形于色:内心的喜悦流露在脸上。形:表露。色:脸色。
内外交困:内部和外部都处于困难境地,多指国内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和对外关系方面都处于十分困难的地步。
内柔外刚: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
湖光山色:湖和山相映衬的秀丽景色。
好色之徒: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谈虎色变:一谈到老虎,吓得脸色就变了。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后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就感到恐怖。
神色自若:自若:如常,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正言厉色:正:严正;言:言辞;厉:严厉;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不露声色:不动声色。
国色天香:形容牡丹花的香色可贵,不同于一般花卉。唐李正封《咏牡丹花》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后也用以形容女子的美丽。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分内之事: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
内忧外患:指国家内部的动乱和来自国外的侵略。《国语·晋语六》:“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管子·戒》:“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写作或表演等生动、精彩。
贪财好色:贪图私利,喜好女色。
有色眼镜:比喻妨碍得出正确看法的成见或偏见。
一路货色:一路:同一类;货色:货物。比喻同一类丑货。
四海之内:指全中国或全世界。古代人认为中国四面被海环绕,所以用“四海之内”来指代整个天下。
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内清外浊:内心清白,外表污浊。
酒色财气:旧时以此为人生四戒。泛指各种不良品德、习气。
色艺双绝:姿色和技艺都绝无仅有,非常美妙。
荏弱无能:荏弱:软弱。软弱且没有能力。
选士厉兵:厉:磨;兵:武器。挑选士兵,磨利武器。
面无惭色:惭:羞愧。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神色。
活色生香:形容花的颜色鲜丽,香味浓郁。
风声目色:指纵情声色。
海内无双:海内:四海之内,旧指中国,现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内独一无二。
逞妍斗色:形容花儿盛开,竞相逞美。
目迷五色:形容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荀子·劝学》:“目好之五色。”《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只怕立朝之后,做主考房官,又要目迷五色,奈何?”
内重外轻:旧指京官势重,外官势轻。《宋史·高宗纪五》:“乙亥,以内重外轻,命省臺、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
情见于色:真情从脸色中表现出来。
色授魂与:色:神色;授、与:给予。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
惊恐失色: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政乱于内:国内政治混乱。
五内俱崩: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
顿足失色: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贪声逐色: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色艺无双:女子姿色和技艺没有第二个人可比。
色艺两绝:色艺:容貌和技艺。姿色和技艺都绝无仅有,非常美妙。
鉴貌辨色:鉴:查看;色:指脸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内视反听: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救时厉俗:匡救时弊,纠正风气。
面无人色: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恐惧。
行色怱怱: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同“行色匆匆”。
相顾失色:顾:看;失色:因惊恐而变了脸色。你看我,我看你,吓得脸色都变了。
五步之内:比喻极近的距离。
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各色名样:色:种类。各种类别,各种式样。
色如死灰: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内省无愧:经过反省而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