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并四具 èr bìng sì jù
二并四具的意思
谓贤主、嘉宾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同时具备。语本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四美具,二难并。”宋 张榘《贺新凉》词:“倒挽峡流归笔底,衮衮二并四具。”
谓贤主、嘉宾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同时具备。语本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四美具,二难并。” 宋 张榘 《贺新凉》词:“倒挽峡流归笔底,衮衮二并四具。”
谓贤主、嘉宾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同时具备。语本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四美具,二难并。” 宋 张榘 《贺新凉》词:“倒挽峡流归笔底,衮衮二并四具。”
成语词典:二并四具
再三再四:重复好几次。
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既然决定了,就不能~。
张三李四: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二话不说:不说任何别的话。指立即行动。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人们从~来到北京。我们小组里的人来自~。
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不三不四:不正派:不要跟那些~的人来往。
四面楚歌: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四平八稳: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有时也指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挑三拣四:挑肥拣瘦。
图文并茂:(同一书刊的)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
并驾齐驱:几匹马并排拉一辆车,一齐快跑。比喻齐头并进。《文心雕龙·附会》:“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
合二为一: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四脚朝天: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形容人死去。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
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
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原意指冉、闵、颜三人虽具有孔子的全部品德,但并未光大。后用来泛指事物的内容已大体具备,但规模较小。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
别无二致:没有两样;没有区别:这两个人的思想~。
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礼记·中庸》:“道并行而不相悖。” 悖(bèi):违反。
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文具。
低三下四:形容卑贱没有骨气。
颠三倒四:(说话、做事)错乱,没有次序。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他的棋下得很高明,在全校是~的。
丢三落四:形容马虎或记忆力不好而好(hào)忘事。
情文并茂:指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文辞也很美盛。情:情感;文:文辞;茂:美好、丰富。
二道贩子:指从商店或别人手中买进货物,转手倒卖,从中牟利的人(多含贬义)。
一二三四:常指数目字,按顺序排列的前四个数字;也可形容条理分明、按部就班等。
毫无二致:二致:两样。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
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创造性的想法或心思。常用来形容在艺术、技术、设计等方面有独特的创新。
四海为家: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也形容人漂泊无定所。
一石二鸟:扔一颗石子打到两只鸟。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好处。
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穷,指工农业不发达;白,指文化科学水平不高)。
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喜讯~地传来。
一干二净: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
志在四方: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三从四德:封建社会为妇女制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意思是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至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一清二楚:十分清楚、明白。
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形容人不愿承担责任或接受任务,故意找理由推辞。
说一不二:形容说话算数。
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印度古代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佛教称为四大。)
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方便。《子华子·晏子问党》:“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达。”
朝三暮四: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一分为二: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关系的命题。指统一物的可分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都包含着这一命题的内容。《黄帝内经·太素·知石》:“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明确使用了这一命题。毛泽东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通俗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丈二和尚:(歇后语)摸不着头脑。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数一数二:形容突出:他的学习成绩在全年级都是~的。
说三道四:随意评论;乱加议论。
一清二白:比喻十分清白。亦比喻非常清楚。
三妻四妾:妻妾众多的意思。
名扬四海: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危机四伏:到处都潜伏着危机。
独具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能作出精细判断的(如在质量方面)
四海之内:指全中国或全世界。古代人认为中国四面被海环绕,所以用“四海之内”来指代整个天下。
略知一二:一二: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不团结。《战国策·魏策一》:“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墙。形容极其穷困,一无所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徒:只,仅仅。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意思是说,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而用“处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后用来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
欺三瞒四:一再欺骗隐瞒。
文武并用:文臣武将一起任用。
兼程并进:兼:两倍的;并:合并。加快步伐,一天走两天的路程。
放诸四裔: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一齐二整:形容穿戴整齐的样子。
一台二妙:晋 卫瓘 与 索靖 俱善草书,瓘 为尚书令,靖 为尚书郎,时人号为“一臺二妙”。见《晋书·卫瓘传》。后用以泛称同官而俱负时名之二人。
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四百四病: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五零二落:犹言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尺二秀才: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盡”字的俗体“尽”字。
萧然四壁:萧然:寂寞冷落;四壁:四面墙壁。屋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连二并三:犹言接连不断。
接三连四:接连不断。
四至八道: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四海承风: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誓无二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四近之臣:皇帝身边的近臣。
奔播四出:播:迁徙,流亡。到处奔波转徒。
二帝三王: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或 周武王)。
口不二价:指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