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出患入 yán chū huàn rù
言出患入的意思
话随便说出口,易招致祸患。
话随便说出口,易招致祸患。
成语词典:言出患入
冷言冷语:从侧面或反面说的含有讥讽意味的话。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快言快语:说话和表达清楚的、明确的、坦白的。
先入为主:先看到一种情况或先听了一种意见,形成成见,后来就不再考虑情况变化或听取另外的意见。《汉书·息夫躬传》:“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出尔反尔:《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甜言蜜语: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好听的话。
单刀直入: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比喻直截了当。
脱口而出:不加思索,随口说出。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妙不可言:妙:美妙。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闲言碎语:闲:与正事无关;碎:指说话唠叨。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
长驱直入:(军队)长距离地、毫无阻挡地向前挺进。形容进军的顺利。驱:快跑。
大言不惭:《论语 宪问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 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后形容说大话不觉惭愧。
喷薄欲出:喷薄:涌起,上升的样子;欲:将要。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饱经忧患: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
出其不意:《孙子兵法·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指出乎对方意料之外,突然行动。
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也说入乡随乡、随乡入乡。
言之凿凿: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言不由衷: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由:从。衷:内心。
患难与共: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
神出鬼没:《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原指用兵灵活机动。后泛指变化迅速,出没无常,不可捉摸。
如出一辙:好像从一道车辙上走过来。形容两种言论或行动一模一样(多含贬义)。
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宋苏轼《与李之仪》之二:“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也说出人意表。
鱼贯而入: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引人入胜:《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著(着)胜地。” 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后多指山水风景或文学艺术等特别吸引人。胜:胜地,胜境。
水落石出: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
出谋划策:出主意,定计策。
后患无穷:以后的祸害没有个完。
肺腑之言: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
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听:使人听了感到震动。
夺眶而出:眶:眼眶。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指彼此重新和好。言:文言虚词,用于句首,没有实际意义。
旁逸斜出:逸:引申为超出。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
金口玉言:极难得的可贵的话,封建社会多称皇帝讲的话,后来也用来泛指不能改变的话。
酣然入梦: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深居简出: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 原指野兽躲在深山密林中,很少出来。后指人常呆在家里,不轻易出门。简:少。
鞭辟入里:本作鞭辟近里,宋代理学家常用来形容做学问切实。今多形容说明问题透彻,切中要害。辟(pì):透彻。
和盘托出:连同盘子一起端出来。比喻完全说出来或拿出来,毫无保留。
倾巢而出:倾:倒出;巢:巢穴。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流言蜚语:《礼记·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 后以流言蜚语指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蜚(fēi):同“飞”。
出奇制胜:《孙子兵法·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是作战时一方面正面和敌军交锋,而另一方面出奇兵来取得胜利。善于出奇兵的,就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后以“出奇制胜”指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办法来取胜。
出类拔萃:《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指超出一般(多用于形容品德、才能)。出:超越。拔:超出。萃(cuì):草丛生的样子,比喻成群的人或物。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意思是说疾病要是深入到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之上、膏(心尖脂肪)之下,那就任何药力都不能达到,因而也难于治好。后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肓(huāng)。
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愤激之情,~。
人才辈出:形容人才一批接着一批地出现。辈出:成批地连续地出现。
察言观色: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
出言不逊:逊:谦让,有礼貌。说话粗暴无礼。
言简意赅: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赅(gāi):完备。
呼之欲出:也说呼之或出。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形容人像画得逼真,像活人一样,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后也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种较大的责任或冒较大的风险)。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这支曲子演奏得~,听众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载笑载言:边笑边说话。
格格不入:有抵触,不相投合。格格:相互抵触。
六出冰花:指雪花。雪的结晶一般为六角形,所以说六出。
要言不烦: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烦琐。
疾言厉色:也说疾言遽色。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英雄辈出:英雄层出不穷。
微言大义:《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后用“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微:精深,精微。
层见叠出:屡次出现。也说层出叠见。
毋庸讳言: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指不用。毋庸讳言,现实生活还存在着歪风邪气。周恩来《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亚非各国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是毋庸讳言的。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 未然。”
入情入理:合乎情理:他说得~,大家听得心服口服。
脱颖而出:战国时代,秦兵攻打赵国。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要选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起去,但缺一人,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在众人当中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尖儿立刻就会露出来,你来我门下已经三年,没听到过对你的赞扬,你没什么能耐,不去吧!毛遂说,假使我毛遂早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似的,“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就是说,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的,岂止光露个尖儿!(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颖:据旧注,指锥子把儿上套的环)后来用“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名正言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意思是,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不合理;说话不顺当、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后以“名正言顺”泛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
出言无状:说话放肆,没有礼貌。
入木三分: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出人头地: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意思是自己应退让,使苏轼能超过自己。后用“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在众人之上。
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丝丝入扣:纺织时,每条经线都要从“扣”齿间穿过。用以比喻做得十分细致、合拍(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扣:同“筘”,织布机上的一种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