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帛菽粟 bù bó shū sù

1. 拼音:bù bó shū sù

2. 意思:布帛指布料丝绸,菽粟指豆类小米,比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也泛指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事物。

3. 出处:《宋史·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一说出自《战国·赵策》:“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夫玉布帛菽粟,犹有所短,而况于人乎?”)

4. 近义词:

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缺失,强调事物的必要性。

日用必需:指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物品,侧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性。

柴米油盐:代指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必需品,多形容平凡却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家常便饭:原指家中日常的饭食,后比喻极为平常的事情,强调普遍性与必要性。

民生之本:指关系人民生活的根本事物,突出对生存的基础性作用。

5. 反义词:

无关紧要:指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与“必需”的属性相反。

可有可无:表示有没有都无关紧要,强调事物的非必要性。

奇珍异宝:指罕见而珍贵的宝物,多为非生活必需的奢侈品,与日常必需品形成对比。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侧重无实际实用价值。

镜花水月:比喻虚幻的景象,指代不真实、非现实的事物,与实际必需品无关。

6. 例句:

粮食如同布帛菽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础。

他的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却如布帛菽粟般贴近生活,读来倍感亲切。

古人云“布帛菽粟,民之命也”,足见衣食对百姓的重要性。

教育如同布帛菽粟,是国家发展百年大计的根基。

这些生活常识看似普通,实则如布帛菽粟,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场。

对山区居民而言,干净的饮用水与布帛菽粟一样,是每日必需的物资。

这位作家的作品始终聚焦市井百态,文字如布帛菽粟般充满生活气息。

哲学看似高深,实则与布帛菽粟相连,蕴含着对日常的深刻思考。

疫情期间,口罩成为了堪比布帛菽粟的重要防护用品。

父母的爱如同布帛菽粟,看似平常却支撑着我们生命的每个瞬间。

布帛菽粟

成语词典:布帛菽粟

乌云密布 [ wū yún mì bù ] 满天都是乌云,表示快要下雨了,天色很阴沉。也用于形容压抑、沉闷的气氛。

星罗棋布 [ xīng luó qí bù ] 罗:罗列;布:分布。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开诚布公 [ kāi chéng bù gōng ]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公布、发表。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沧海一粟 [ cāng hǎi yī sù ] 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不辨菽麦 [ bù biàn shū mài ]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敝綈恶粟 [ bì tì è sù ] 指衣食粗劣。

肤粟股栗 [ fū sù gǔ lì ] 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名书竹帛 [ míng shū zhú bó ]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束发封帛 [ shù fā fēng bó ] 指妇女忠贞不渝。

仁浆义粟 [ rén jiāng yì sù ] 指施舍给人的钱米。

鬼哭粟飞 [ guǐ kū sù fēi ] 传说苍颉造字,惊天动地,天雨粟,鬼夜哭。

配盐幽菽 [ pèi yán yōu shū ] 指豆豉。

太仓一粟 [ tài cāng yī sù ] 比喻非常渺小(太仓:古代京城里的大粮仓)。

鱼菽之祭 [ yú shū zhī jì ] 以鱼、豆为祭品的祭事。鱼、豆是常用食品,表明祭品的菲薄。《公羊传·哀公六年》:“陈乞 曰:‘常 之母有鱼菽之祭,愿诸大夫之化我也。’”何休 注:“齐 俗,妇人首祭事。言鱼豆者,示薄陋无所有。”南朝 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清 龚自珍《农宗》:“宅不什一,则不足以容鱼菽之祭,不足以容舂揄。”亦作“鱼菽之奠”。明 杨慎《祭毛以正文》:“同乡友生 杨慎 谨以薄陋鱼菽之奠,致祭于亡友乡进士 毛君 以正 之灵。”

天粟马角 [ tiān sù mǎ jiǎo ] 天雨粟,马生角。谓不可能实现的事。

敝绨恶粟 [ bì tí è sù ] 指衣食粗劣。

竹帛之功 [ zhú bó zhī gōng ] 指名垂史册的功绩。

著于竹帛 [ zhù yú zhú bó ]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未辨菽麦 [ wèi biàn shū mài ] 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

束帛加璧 [ shù bó jiā bì ] 束帛之上又加玉璧。古代表示贵重的礼物。

布帛菽粟 [ bù bó shū sù ]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 后用来泛指生活必需品。菽:豆类。粟:谷类。

握粟出卜 [ wò sù chū bo ] 后用以指祈求神明护佑,去凶赐吉。

菽水之欢 [ shū shuǐ zhī huān ] 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蜚刍挽粟 [ fēi chú wǎn sù ] 迅速运输粮草。

杯水粒粟 [ bēi shuǐ lì sù ] 一杯水,一粒粟。指极少量的饮食。

书功竹帛 [ shū gōng zhú bó ] 把功绩写在竹简绢帛上。比喻载入史册。

粟红贯朽 [ sù hóng guàn xiǔ ] 粟:小米;红:指腐烂变质;贯:穿线的绳子;朽:腐烂。谷子变色了,钱串子损坏了。形容太平时期富饶的情况。

智昏菽麦 [ zhì hūn shū mài ] 指智力不能辨认豆麦。形容无知。

名垂竹帛 [ míng chuí zhú bó ]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不食周粟 [ bù shí zhōu sù ] 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衣帛食肉 [ yì bó shí ròu ] 穿着精美的丝绸服装,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

毛发丝粟 [ máo fà sī sù ] 比喻十分细小的事物。

功垂竹帛 [ gōng chuí zhú bó ] 建立伟大功勋,名载青史。

啜菽饮水 [ chuò shū yǐn shuǐ ] 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尺布斗粟 [ chǐ bù dǒu sù ] 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数量很少。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布衣黔首 [ bù yī qián shǒu ]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布衣黔首”泛指平民百姓。

飞刍挽粟 [ fēi chú wǎn sù ] 飞:形容极快;刍:饲料;挽:拉车或船;粟:小米,泛指粮食。指迅速运送粮草。

鱼帛狐篝 [ yú bó hú gōu ] 指借助鬼神制造舆论,以便起事。

子女玉帛 [ zǐ nǚ yù bó ] 原指人民与财产。后用以泛指财物、美女。

脱粟布被 [ tuō sù bù bèi ] 吃粗米,盖布被。

聪明过人 [ cōng míng guò rén ] 指智力、天资远超常人,形容人极为聪慧,思维敏捷,理解与学习能力出众。

怦然心动 [ pēng rán xīn dòng ] 心怦怦地跳动。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动。

父债子还 [ fù zhài zǐ huán ] 父亲生前的债务,由子女负责偿还。也指父辈的过错累及子女。

左膀右臂 [ zuǒ bǎng yòu bì ] 原指身体的左侧和右侧的膀臂,后比喻在工作或事业中得力的助手,强调其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

精雕细刻 [ jīng diāo xì kè ] 指对事物进行精心细致的雕琢刻画,形容做事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力求完美,多用于艺术创作、工艺制作或工作态度等方面。

直截了当 [ zhí jié liǎo dàng ]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圈子。

通宵达旦 [ tōng xiāo dá dàn ] 指整整一夜直到天亮,形容人整夜不睡觉,持续做某事,侧重时间上从夜晚延续到清晨的连贯性。

闲杂人等 [ xián zá rén děng ] 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

安分守己 [ ān fèn shǒu jǐ ] 指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这体现了一种自我约束,按照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行事的行为状态。

座无虚席 [ zuò wú xū xí ] 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