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泄泄 róng róng xiè xiè
1. 拼音:róng róng yì yì
2. 意思:形容和睦安乐、欢聚融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家庭、群体内部气氛和谐,相处愉快。
3. 出处: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原指郑庄公与母亲武姜在隧道中相见时的和睦场景)。
4. 近义词:
和和睦睦:指相处融洽友好,没有矛盾冲突,强调关系和谐的状态。
其乐融融:形容快乐和谐的氛围,侧重群体相聚时的欢乐融洽,与“融融泄泄”的情感基调一致。
和睦相处:彼此融洽地相处,强调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适用于家庭、朋友等多种场景。
合家欢乐:指全家都很快乐,多用于形容家庭内部的温馨和睦,与“融融泄泄”的家庭场景贴合。
一团和气:原指态度和蔼可亲,现多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但也可形容群体氛围和谐,此处取褒义用法。
5. 反义词:
离心离德:指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形容群体内部不团结,与“融融泄泄”的和睦状态相反。
勾心斗角:指用尽心机,互相排挤、争斗,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劣,充满矛盾,与和谐氛围对立。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强调整体的分裂状态,与“融融泄泄”的团结和睦相悖。
争吵不休:指不停地争吵,形容矛盾激烈且持续,与融洽的氛围完全对立。
形同陌路:指彼此像陌生人一样,形容关系疏远冷淡,与“融融泄泄”的亲密和睦形成鲜明对比。
6. 例句:
春节团圆夜,一家人围坐桌前,融融泄泄地分享着一年的趣事。
养老院里的老人们聚在花园里,融融泄泄地聊着家常,画面格外温馨。
剧中这对夫妻相濡以沫,家庭氛围总是融融泄泄,令人羡慕。
公司年会上,同事们放下工作压力,融融泄泄地举杯共庆新年。
古时有“孔融让梨”的典故,彰显了兄弟间融融泄泄的情谊。
社区活动中,邻里们互帮互助,处处透着融融泄泄的温暖气息。
他回到故乡,看到亲友们融融泄泄的场景,心中满是感动。
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正是对融融泄泄家庭氛围的最好诠释。
这场茶话会气氛轻松,大家融融泄泄地交流着对生活的感悟。
社团成员们志趣相投,每次聚会都融融泄泄,充满欢声笑语。
成语词典:融融泄泄
融为一体 [ róng wéi yī tǐ ] 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水泄不通 [ shuǐ xiè bù tōng ] 泄:排泄。像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
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其乐融融 [ qí lè róng róng ] 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融融:和谐而快乐的样子。
水乳交融 [ shuǐ rǔ jiāo róng ] 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泄露天机 [ xiè lòu tiān jī ] 比喻泄露秘密。天机:旧指神秘不可知的天意,借指很秘密的事。
贯通融会 [ guàn tōng róng huì ]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喷云泄雾 [ pēn yún xiè wù ] 形容云霭缭绕山岳的景象。
融融泄泄 [ róng róng xiè xiè ] 形容和乐舒畅。语出《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 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清 钱谦益《范太公八十序》:“匡床坐谈,石鼎联句,融融洩洩。”亦作“融融泄泄”。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 纯哥的家庭,融融泄泄,安闲恬静的生涯虽说不得,隐隐的森严规律的气象,点缀些花草的闲情雅意,也留我许多感想。”郑振铎《海燕》:“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聂绀弩《怀<柚子>》:“纵使这样的场合,也不一定永久融融泄泄,和气一团。”
一彻万融 [ yī chè wàn róng ] 犹言一通百通。一个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
情景交融 [ qíng jǐng jiāo róng ] 感情和景物互相融合在一起(多用来形容诗文、绘画等)。
神会心融 [ shén huì xīn róng ]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融会通浃 [ róng huì tōng jiā ]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神融气泰 [ shén róng qì tai ] 精神融和气息通泰。
熙熙融融 [ xī xī róng róng ] 亲爱和睦的样子。
语以泄败 [ yǔ yǐ xiè bài ] 说话由于泄密而遭失败。
融洽无间 [ róng qià wú jiàn ] 融合而没有隔阂抵触。
秘而不泄 [ mì ér bù xiè ] 泄:泄漏。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冰消雪融 [ bing xiao xue rong ] 比喻事物彻底崩溃消失。
融合为一 [ róng hé wéi yī ] 渗透整个物体或某物的所有气孔和空隙成为一体。
心融神会 [ xīn róng shén huì ] 心神融会贯通,领悟明白。
泄泄沓沓 [ xiè xiè tà tà ] 弛缓;懈怠。语出《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朱熹 集注:“泄泄,怠缓悦从之貎……沓沓,即泄泄之意。”《明史·忠义传六·张凤翮》:“陛下议均输再征一年,民力已竭,讨贼诸臣泄泄沓沓,徒糜数百万金钱。”邹韬奋《当前的急务》:“现在有些人天天希望某某国出兵……因此对于我国自己应该迅速干的事情,无精打采,泄泄沓沓,这是绝对要不得的。”《明史·陈子龙传》:“中兴之主,莫不身先士卒,故能光復旧物。今入国门再旬矣,人情泄沓,无异昇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内,臣不知其所终。”《花月痕》第四六回:“封疆坏於各道节度,各道节度非有 唐 末之横也,而平居泄沓,临事张皇。”吴组缃《山洪》二八:“大家的情绪却已经低落,谁也拿不出早前的劲来,又现出散漫泄沓的光景。”参见“泄泄”。
春光漏泄 [ chūn guāng lòu xiè ] 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
闻融敦厚 [ wén róng dūn hòu ] 待人温和宽厚。
意境融彻 [ yì jìng róng chè ] 指在文艺创作中所描画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内涵完全融合在一起。
雾释冰融 [ wù shì bīng róng ] 雾气消散冰块融化。比喻疑难消除尽净。
言语漏泄 [ yán yǔ lòu xiè ] 机密的话被泄露出去。
水泄不漏 [ shuǐ xiè bù lòu ] 犹言滴水不漏。形容说话慎密。
夺人所好 [ duó rén suǒ hào ] 强夺别人所喜爱的东西。
臭味相投 [ chòu wèi xiāng tóu ] 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指坏的)。
探囊取物 [ tàn náng qǔ wù ] 指伸手到口袋里取东西,比喻事情极容易办到,毫不费力。
中流砥柱 [ zhōng liú dǐ zhù ] 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势如破竹 [ shì rú pò zhú ]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神来之笔 [ shén lái zhī bǐ ] 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也用来形容突然想出的绝妙思路或办法等。
物华天宝 [ wù huá tiān bǎo ] 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万马奔腾 [ wàn mǎ bēn téng ] 成千上万匹马同时奔跑,形容声势浩大、场面壮观,也比喻事物发展迅猛或群众性活动蓬勃兴起的热烈景象。
白纸黑字 [ bái zhǐ hēi zì ] 白纸上写下黑字,指有确凿的文字证据,无法抵赖或更改。
大肆宣传 [ dà sì xuān chuán ] 指毫无顾忌、大规模地进行宣传推广,多含贬义,强调宣传行为的肆意性和过度性。
不食烟火 [ bù shí yān huǒ ] 原指道教徒超脱尘世,不吃人间烟火食;后多形容人言行举止脱离现实,不谙世事,也可形容文艺作品立意高雅、意境空灵,超越世俗气息。
忽冷忽热 [ hū lěng hū rè ] 指时而冷淡,时而热情,形容态度或情绪变化不定,缺乏稳定性。
野心勃勃 [ yě xīn bó bó ]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野心非常大。
等闲视之 [ děng xián shì zhī ] 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重视。表示对事物或情况持有一种轻视的态度。
黄花女儿 [ huáng huā nǚ ér ] 指未婚的年轻女子,旧时多用来强调女子的贞洁与未嫁状态,含传统民俗文化色彩。
有容乃大 [ yǒu róng nǎi dà ] 本意是比喻像大海一样的宽广胸襟。这是一种劝诫为人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的说法,常指人的胸怀宽广能包容万物。
国家大计 [ guó jiā dà jì ] 指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策略或规划,通常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影响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事务。
家谕户晓 [ jiā yù hù xiǎo ] 指家家户户都知晓、熟悉,形容人或事物的知名度极高,流传范围极广,被大众普遍了解。
损人利己 [ sǔn rén lì jǐ ]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指为了个人利益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含贬义。
平民百姓 [ píng mín bǎi xìng ] 指普通、没有特殊社会地位或权势的民众,是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百姓的统称,强调其身份的普遍性与非显贵性。
大笔一挥 [ dà bǐ yī huī ] 形容书写或作画时笔势豪放、洒脱,也指快速果断地签署文件、写下文字或做出决定。
蠢蠢欲动 [ chǔn chǔn yù dòng ] 原指虫子缓慢爬行的样子,现多形容敌人、坏分子或不良势力暗中策划准备行动,含贬义;也可指事物即将破土而出或开始行动(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