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若渴 qiú zhī ruò kě
求知若渴的意思
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解释】: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成语词典:求知若渴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形容态度高傲或从容自然,对别人毫不介意。《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若:好像。
求之不得:想找都找不到(多用于意外地得到时):这真是~的好事啊!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远望白云缭绕,峰峦~。
梦寐以求:睡觉做梦时也在追求。形容迫切期望。《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寐:睡着。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明知故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或违法的,却故意去做。
知己知彼:也说知彼知己。《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意思是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后也用“知己知彼”泛指了解自己和对方。
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口若悬河:形容口才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晋书·郭象传》:“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若明若暗: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也说如饥如渴。
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
求全责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责备:要求完备。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的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老子·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谷:山谷。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灼(zhuó):明白。
恬不知耻: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
寥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清晨的星星一样。形容很少。
饮鸩止渴:《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喝毒酒来解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不顾严重后果。鸩(zhèn):毒酒。
缘木求鱼:《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用那样的办法来追求那样的目的,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置若罔闻: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不加理睬。若:像。罔:没有。
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
安之若素:(遇到不好的情况或异常情况)毫不在意,跟平常一样对待。素:平日。
急于求成:急:急切。急着要取得成功。
冷若冰霜:像冰霜一样冷冰冰的。比喻待人不热情。也比喻态度严厉,不好接近。
判若鸿沟:形容界线很清楚,区别很明显。见〖鸿沟〗。
噤若寒蝉:像晚秋时的蝉那样一声不响。形容受到压制不敢作声。
昭然若揭:形容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人很多,十分热闹。《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庭:院子。
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刻舟求剑: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见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大智若愚:也说大智如愚。意本《老子 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形容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从表面看好像很 愚笨。
求贤若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也说求贤如渴。
受宠若惊:也说被宠若惊。受到别人的赏识、称赞而感到意外的惊喜。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玩得高兴,~已是中午时分。
求真务实:追求真理,讲求实际。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也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
不知死活:形容不知厉害,冒昧从事。
判若两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像两个人一样。
知法犯法:懂得某项法令、规章而故意违犯。
予取予求: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财物)。《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汝),女(汝)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汝)疵瑕也。” 后指任意索取。
迷途知反: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 非常清楚明白。
知恩报恩: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舍近求远:舍弃近的寻找远的,形容做事走弯路或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也说舍近图远。
奉若神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民奉其君…敬之如神明。” 指盲目崇拜对方,像迷信的人敬奉神一样。神明:泛指神。
可想而知:能够经过推想而知道;可以想见。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自求多福: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神色自若:自若:如常,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应允。
怅然若失: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像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呆若木鸡:死板板的,好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 似木鸡矣。”
不知所云: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原意是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现多用来形容言语杂乱或不着边际。
望梅止渴:《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喝,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求同存异:寻找共同点,不同点各自保留。为处理双方关系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一无所求:指没有什么要求或需要。
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供不应求:供应的东西不能满足需求。
未卜先知:没有占卜就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原来是古代一种用神道和迷信骗人的说法。后来有时用以比喻有预见性。
略知皮毛: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知难而进: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不知去向: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
不求甚解: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视若路人:把对方看成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相遇却不相认,态度冷淡,表现出极其陌生的关系。
知人善任:了解人并且善于任用人。
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人的关系疏淡,事物含混不清。
略知一二:一二: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
先知先觉: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