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若偃草 huà ruò yǎn cǎo
化若偃草的意思
指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
1. 【解释】:指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
2. 【出自】:语出《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成语词典:化若偃草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形容态度高傲或从容自然,对别人毫不介意。《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若:好像。
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远望白云缭绕,峰峦~。
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口若悬河:形容口才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晋书·郭象传》:“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潜:暗中。默:无声无息。
草木皆兵: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若明若暗: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
寸草不生:寸草:一点儿草。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亦形容灾情严重。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敲战鼓。原指不暴露目标,秘密行军。也指停止战斗。《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有伏兵,引去。” 后也用以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减弱。
拈花惹草:指男子乱搞男女关系或狎妓。也说惹草拈花。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的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老子·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谷:山谷。
寥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清晨的星星一样。形容很少。
草菅人命:《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yì,通“刈”)草菅然。”原意是批评秦二世胡亥把杀人看得像割草一样随便。后用草菅人命形容漠视人的生命,任意加以残害。菅(jiān):一种草。
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亦作“碧草如茵”。
蜕化变质:蜕化:虫类脱皮变化。比喻人堕落变坏。
置若罔闻: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不加理睬。若:像。罔:没有。
安之若素:(遇到不好的情况或异常情况)毫不在意,跟平常一样对待。素:平日。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这支曲子演奏得~,听众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冷若冰霜:像冰霜一样冷冰冰的。比喻待人不热情。也比喻态度严厉,不好接近。
苌弘化碧:苌弘: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其血化为碧玉。
判若鸿沟:形容界线很清楚,区别很明显。见〖鸿沟〗。
噤若寒蝉:像晚秋时的蝉那样一声不响。形容受到压制不敢作声。
昭然若揭:形容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人很多,十分热闹。《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庭:院子。
大智若愚:也说大智如愚。意本《老子 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形容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从表面看好像很 愚笨。
求贤若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也说求贤如渴。
顽固不化:坚持保守或反动的立场观点,拒不改变。
受宠若惊:也说被宠若惊。受到别人的赏识、称赞而感到意外的惊喜。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判若两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像两个人一样。
风吹草动: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一草一木: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奇花异草:奇异的花草:植物园的温室里有很多~。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 非常清楚明白。
奉若神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民奉其君…敬之如神明。” 指盲目崇拜对方,像迷信的人敬奉神一样。神明:泛指神。
神色自若:自若:如常,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逢凶化吉:逢:遭遇;凶:不幸;吉:吉利、吉祥。遇到凶险转化为吉祥、顺利。这是带有迷信的说法。
怅然若失: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像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呆若木鸡:死板板的,好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 似木鸡矣。”
化整为零: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光天化日:清陆陇其《答仇沧柱太史书》:“不才庸吏得于光天化日之下,效其驰驱。” 原来形容太平盛世。后多用以形容大庭广众、人所共见的场合。
打草惊蛇:明郎瑛《七修 类稿》卷二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用以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
草草了事:草草:形容草率、马虎;了:办完,结束。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
斩草除根:也说剪草除根。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视若路人:把对方看成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相遇却不相认,态度冷淡,表现出极其陌生的关系。
食古不化: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
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人的关系疏淡,事物含混不清。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变化多端:端:头绪。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草长莺飞: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了。汉司马相如作《子虚赋》,赋中虚构了三人对话,其中一个叫“乌有先生”,意思是哪有此人此事?宋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诗:“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乌有:虚幻;不存在。
深藏若虚:《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把宝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后也用以比喻有知识才能但不爱在人前表现。
灿若繁星:灿:灿烂。繁:众多。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重的人很多。
蛛游蜩化:蛛的游网,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明 李东阳《奕说》:“故或役心命志,如蛛遊蜩化而不自知。”
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藉草枕块:藉:垫衬。古时居父母之丧,坐卧在草垫上,枕着土块。形容悲痛欲绝。
矫若惊龙: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若梦浮生:走过一生,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廖若星辰:指为数极少。
虚若怀谷: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过化存神: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偃武息戈: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为蛇若何:虺:小蛇;催:毁灭;若何:奈何,怎么办。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吗办?原来比喻要趁敌人弱小时,就把它消灭。后也泛指坏人要及早除掉。出自:《国语·吴语》:“吴王将许越成,申胥谏曰:‘为虺弗摧,为蛇若何?’“(成,讲和。)
偃革尚文:停息武备,注重文教。
惊蛇入草:形容草书的笔势矫健迅捷。《宣和书谱·草书七》:“(释亚栖)观其自谓吾书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草行露宿: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安之若固: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毫不在意。
不弃草昧: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
见善若惊:看见好人好事就会受到震动。
疾之若仇:疾:同“嫉”,嫉恨,痛恨。嫉恨他人如同仇敌。
草率了事: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
造化弄人:大环境对个人小环境的影响力特别巨大,外力对人的影响的结局常常不为人所预期,常有不好的结果。
重若丘山:比大山还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价值。也形容意义重大。
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