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现代·毛泽东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国 : 指我国北方。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风光 : 风景;景象。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mǎng);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惟余莽莽 : 只剩下白茫茫一片。惟余,只剩下。惟,只。余,剩下。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这里指被雪覆盖的大地白茫茫一片。
大河上下 : 犹言整条黄河。大河,指黄河。
顿失滔滔 : (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顿失:立刻失去。顿:顿时,立刻。滔滔:这里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 : 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驰 : 一作驱。
蜡象 : 白色的象。
天公 : 指天。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áo)。
须 : 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 :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一作银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 : 格外婀娜多姿。分外,特别。妖娆,娇艳美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jìng)折(zhé)腰。
娇 : 美丽可爱。
竞折腰 :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惜秦皇汉(hàn)武,略(lüè)输文采;唐宗宋祖,稍(shāo)逊风骚(sāo)。
秦皇汉武 : 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和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
略输文采 : 文采本指辞藻、才华。这里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略输:稍差。
唐宗宋祖 : 指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和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稍逊风骚 : 意近“略输文采”。逊:差。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hán),只识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 : 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 : 即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 : 是说只以武功见长。弯弓,拉弓。识,知道,懂得。雕,一种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俱往矣(yǐ),数风流人物,还(hái)看今朝(zhāo)。
俱往矣 : 都已经过去了。俱,都。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数风流人物 : 作者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数:数得着、称得上。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今朝 : 今天;现在。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讲解
创作背景: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在此写下了这首壮丽的《沁园春·雪》。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前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中国共产党正在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懈奋斗。这首词的创作,展现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体意境与结构: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意境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开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短短三句,便勾勒出了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图,给人一种宏大、震撼的视觉感受。接着“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从长城到黄河,进一步展现了雪景的广阔和宏大,“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则凸显了雪的强大影响力,让天地间的一切都为之改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群山比作银蛇舞动,高原比作蜡象奔跑,赋予它们生命和活力,同时写出了它们与天公比高的气势,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是对雪后晴天景色的想象,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色彩鲜明,美丽动人。
下阕:由景及人,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阕的雪景,又引出了对英雄人物的议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历史上的著名帝王,指出他们虽然都有过伟大的功绩,但在文治方面都有所欠缺,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是整首词的核心和灵魂,意思是过去的英雄人物都已经成为历史,真正能够称得上英雄的,还要看今天的人们,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自信和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
艺术特色:
修辞手法丰富:词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拟人,不仅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句子对仗工整,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
意境壮美:整首词营造出了一种宏大、壮美、豪迈的意境。无论是对雪景的描写,还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展现出了作者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磅礴的气势。
思想深刻:词中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还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抒发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
语文基础
- 《龟虽寿》魏晋·曹操
- 《赠从弟》魏晋·刘桢(zhēn)
- 《泰山梁甫行》魏晋·曹植
- 《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 《春望》唐·杜甫(fǔ)
-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 《赤壁》唐·杜牧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
-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宋·欧阳修
-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
- 《关雎》先秦·诗经
- 《蒹(jiān)葭(jiā)》先秦·诗经
-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
- 《式微》先秦·诗经
- 《子衿(jīn)》先秦·诗经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fǔ)
- 《卖炭翁》唐·白居易
-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 《送友人》唐·李白
- 《卜(bǔ)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
- 《卜(bǔ)算子·咏梅》宋·陆游
- 《沁园春·雪》现代·毛泽东
-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fǔ)
- 《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 《无题》唐·李商隐
- 《行香子·树绕村庄》宋·秦观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 《梅岭三章》现代·陈毅
-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
-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 《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秋瑾(jǐn)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宋·辛弃疾
-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清·纳兰性德
- 《十五从军征》汉·两汉乐府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