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奢崇俭 chù shē chóng jiǎn
黜奢崇俭的意思
革除奢华,崇尚俭仆。
1. 【解释】:革除奢华,崇尚俭仆。
2. 【出自】: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嘉庆某年,御制《观龙舟诗》。命词臣赓和。众皆窘于水嬉嬉字韵,独钱唐陈太史嵩庆句云:‘万国鱼龙呈曼衍,九重珠玉戒荒嬉。’盖上方以‘黜奢崇俭论’示廷臣也。”
3. 【示例】:本无所谓奢俭,而妄生分别以为之名,又为之教曰黜奢崇俭。 ◎清·谭嗣同《仁学》二十
成语词典:黜奢崇俭
省吃俭用:形容生活简朴,吃用节俭。
崇山峻岭:高大陡峻的山岭。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推崇备至:推崇:推重,敬佩。极其推重和敬佩。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罢黜百家: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穷奢极欲:也说穷奢极侈。形容生活腐化,奢侈贪婪到了极点。唐郑嵎《津阳门》诗:“四方节制倾附媚,穷奢极侈沽恩私。”
豪奢放逸:奢:过分,过多;逸:安闲。气魄特别豪放,不受任何拘束。
俭薄不充:俭:节俭;充:充裕。指生活极为俭朴,不富裕。
俭可养廉:俭:节俭;廉:廉洁。节俭可以养成廉洁的操守。
骄奢淫逸:也作骄奢淫泆。形容骄横奢侈,荒淫无度的糜烂生活。《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所自邪也。”
黜周王鲁:汉 代《公羊》学家因《春秋》用 鲁 记年,认为这是贬降 周 而以 鲁 为王。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所书之王,即 平王 也;所用之历,即 周 正也;所称之公,即 鲁隐 也;安在其黜 周 而王 鲁 乎?”孔颖达 疏:“若黜 周 王 鲁,则 鲁 宜称王,周 宜称公。此言 周 王而 鲁 公,知非黜 周 而王 鲁 也。”《晋书·王接传》:“《公羊》附经立传…… 任城 何休 训释甚详,而黜 周 王 鲁,大体乖硋。”
崇洋媚外: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
自我崇拜:指自己崇拜自己,盲目自大。
妄自尊崇:形容狂妄自大。
黜邪崇正: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赏罚黜陟:指官吏的赏赐、惩罚和官职的升降。
移风崇教:移转风气,崇尚教化。
节俭力行:指生活俭朴,又肯努力躬行。
闳宇崇楼:指大屋高楼。
崇论宏议:高明的、见识广博的议论。
俭存奢失:俭:节俭。存:留存。奢:奢侈。节俭的人就是能留存下来,奢侈的人必然败亡。
闳言崇议:指博大高远的议论。
乞穷俭相:乞丐似的寒酸相。
进贤黜奸:犹言进贤黜佞。进用贤良,黜退奸佞。
俭故能广: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俭腹高谈:俭腹:腹中空空,比喻知识匮乏。腹中知识匮乏,却喜欢高谈阔论。
黜陟幽明:指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
崇德报功:封拜赏赐有德有功的人。
黜昏启圣:贬退昏庸,开启圣明。
石崇斗奢:石崇:晋朝人名。石崇与王恺比赛奢侈。
室不崇坛:谓室不高其基。喻不崇尚奢华。《左传·哀公元年》:“昔 闔廬 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杜预 注:“平地作室,不起壇也。”
黜奢崇俭:革除奢华,崇尚俭仆。
节俭躬行:指生活俭朴,从自身做起。
蠲敝崇善:革除敝政,崇尚雅道。《後汉书·西域传论》:“且好仁惡殺,蠲敝崇善,所以賢達君子多愛其法焉。”
崇墉百雉:形容城墙高大。
礼奢宁俭:礼义过多而烦杂,不如俭约些。
崇本抑末: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贫不学俭:指穷人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
权重望崇:指权力大而威望高。
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俭不中礼: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
波罗奢花:即鸡冠花。
黜陟赏罚:黜陟:官吏的进退升降。
功崇德钜:功:功绩;崇:崇高;德:德行;钜:巨大。功绩崇高,德行弘大。
崇雅黜浮:指在文风上崇尚雅正,摈弃浮华。
谨行俭用:谨慎行事,节省费用。
废奢长俭:废止奢侈,崇尚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