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而冠者

虎而冠者 hǔ ér guān zhě

虎而冠者的意思

冠:帽子。穿衣戴帽的老虎。比喻凶残如虎之人。

成语词典:虎而冠者

显而易见xiǎn ér yì jiàn:(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

脱口而出tuō kǒu ér chū:不加思索,随口说出。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不劳而获bù láo ér huò:不劳动就可以获得。现多指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扬长而去yáng cháng ér qù:大模大样地离开。

竭泽而渔jié zé ér yú:排干了塘里的水来捕鱼。比喻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渔:捕鱼。

背道而驰bèi dào ér chí:朝着相反的方向跑。比喻行动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反。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狼吞虎咽láng tūn hǔ yàn: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适可而止shì kě ér zhǐ: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

拍案而起pāi àn ér qǐ: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非常激愤。

龙潭虎穴lóng tán hǔ xué:比喻危险的境地。也说虎穴龙潭。

视而不见shì ér bù jiàn: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轻而易举qīng ér yì jǔ:形容事情做成容易,毫不费力。

不辞而别bù cí ér bié: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随遇而安suí yù ér ān: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如虎添翼rú hǔ tiān yì:好像老虎长出了翅膀。比喻增添力量,使强大的更加强大,或使凶恶的更加凶恶。

秘而不宣mì ér bù xuān:保守秘密,不公之于众。

不言而喻bù yán ér yù: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马马虎虎mǎ mǎ hǔ hǔ:形容做事马虎、随便。

落荒而逃luò huāng ér táo: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鱼贯而入yú guàn ér rù: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张冠李戴zhāng guān lǐ dài: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二记俗谚:“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后用“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冠:帽子。

从天而降cóng tiān ér jiàng:降:下落。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

蜂拥而至fēng yōng ér zhì: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油然而生yóu rán ér shēng: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堂而皇之táng ér huáng zhī: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他是凭着一张伪造的出入证~进来的。

满载而归mǎn zài ér guī:(车、船)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堂而皇之táng ér huáng zhī: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他是凭着一张伪造的出入证~进来的。

具体而微jù tǐ ér wēi:《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原意指冉、闵、颜三人虽具有孔子的全部品德,但并未光大。后用来泛指事物的内容已大体具备,但规模较小。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夺眶而出duó kuàng ér chū:眶:眼眶。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调虎离山diào hǔ lí shān: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衣冠楚楚yī guān chǔ chǔ: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楚楚:鲜明整齐的样子。

不得而知bù dé ér zhī: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倾巢而出qīng cháo ér chū:倾:倒出;巢:巢穴。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虎视眈眈hǔ shì dān dān: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恶狠狠地盯着。《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眈眈(dāndān):注视的样子。

平心而论píng xīn ér lùn:平心静气地评论。

侃侃而谈kǎn kǎn ér tán: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望而却步wàng ér què bù:一看就往后退缩。形容十分害怕困难和危险。

向隅而泣xiàng yú ér qì:面对墙角哭泣。汉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形容得不到机会参加而失望。后多用以形容因被冷落、抛弃而感到孤独绝望,无可奈何。

不胫而走bù jìng ér zǒu:汉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通“胫”)而自至者,以人好(hào)之也。”现多用以形容作品、消息等迅速传开。胫:小腿。

铤而走险tǐng ér zǒu xiǎn:因无路可走或绝望而采取冒险行动。《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应运而生yìng yùn ér shēng: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随着电脑的普及,网上教育~。

挺身而出tǐng shēn ér chū: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种较大的责任或冒较大的风险)。

倍道而行bèi dào ér xíng: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不翼而飞bù yì ér fēi:本作无翼而飞。《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通“无(wú)”)翼而飞。”原形容言论、消息等在人们口头上流传得很快,没有长翅膀而能飞走。后也用来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择善而从zé shàn ér cóng:《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来用“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冠冕堂皇guān miǎn táng huáng:形容外表庄严体面的样子(含贬义)。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栗:发抖。

敬而远之jìng ér yuǎn zhī:尊敬,但又不愿意接近。《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

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脱颖而出tuō yǐng ér chū:战国时代,秦兵攻打赵国。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要选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起去,但缺一人,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在众人当中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尖儿立刻就会露出来,你来我门下已经三年,没听到过对你的赞扬,你没什么能耐,不去吧!毛遂说,假使我毛遂早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似的,“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就是说,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的,岂止光露个尖儿!(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颖:据旧注,指锥子把儿上套的环)后来用“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降龙伏虎xiáng lóng fú hǔ: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

始作俑者shǐ zuò yǒng zhě: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俑(yǒng):木制或陶制的偶人,用于殉葬。

一概而论yī gài ér lùn:指处理事情、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一律看待:对待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不可~。

一哄而散yī hòng ér sàn:哄:吵闹。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凤冠霞帔fèng guān xiá pèi: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官员夫人的礼服。

之乎者也zhī hū zhě yě:之、乎、者、也都是文言文常用的虚词,四字连说常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喜欢古奥。

虎落平阳hǔ luò píng yáng: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

秀而不实xiù ér bù shí: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半途而废bàn tú ér fèi: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途:道路。废:停止。

死而复生sǐ ér fù shēng: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自然而然zì rán ér rán: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我们长期在一起工作,~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取而代之qǔ ér dài zhī:《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原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代替他。后泛指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华而不实huá ér bù shí:只开花而不结果。比喻表面好看,但没有实际内容。《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华:同“花”,开花。

迎刃而解yíng rèn ér jiě:《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意思是劈竹子,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就随着刀口裂开了。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刃:刀口。解:分开,裂开。

龙争虎斗lóng zhēng hǔ dòu:形容双方势均力敌,斗争十分激烈。

破门而入pò mén ér rù:砸开门进去。多指盗贼行为。

骑虎难下qí hǔ nán xià: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又不能停止,进退两难。《新五代史·郭崇韬传》:“俚语曰:‘骑虎者势不得下。’”

敲山震虎qiāo shān zhèn hǔ:指故意示警,使人震动。同“敲山振虎”。

从一而终cóng yī ér zhōng: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养虎为患yǎng hǔ wéi huàn: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能者多劳néng zhě duō láo:能干的人多劳累一些。《列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 能:能干。劳:劳苦,劳累。

与虎谋皮yǔ hǔ móu pí:也说与狐谋皮。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是绝对办不到的。《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高土堆)之下。”

久而久之jiǔ ér jiǔ zhī: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机器要不好好养护,~就要生锈。

闻风而动wén fēng ér dòng: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谈虎色变tán hǔ sè biàn:一谈到老虎,吓得脸色就变了。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后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就感到恐怖。

虎口拔牙hǔ kǒu bá yá: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

似是而非sì shì ér fēi: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晋葛洪《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 似: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