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革之声 jīn gé zhī shēng
金革之声的意思
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成语词典:金革之声
求之不得:想找都找不到(多用于意外地得到时):这真是~的好事啊!
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后汉书·马援传》:“子阳(公孙述)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
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比喻非常紧迫的情况。
声如洪钟: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非常悲痛。《晋书·王彬传》:“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无价之宝:形容极其珍贵的东西。
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声色俱厉:指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俱:都。厉:严厉。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速:邀请。
异口同声:大家说的完全一致。《宋书·庾炳之传》:“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多用来形容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明归有光《与王子敬书》之一:“区区得失,久已置之度外。” 度:考虑。
君子之交: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声嘶力竭:声音嘶哑,气力用尽。形容拼命地叫喊(含贬义)。嘶:哑。竭:尽。
风声鹤唳:《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前秦苻坚带兵攻打东晋,被打得大败,逃走时听到风声 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后用来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唳(lì)。参见〔草木皆兵〕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金碧:金黄青绿的颜色。
天府之国: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在我国一般把四川称为“天府之国”。
普天之下:指整个天下;遍天下。
声势浩大: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言之凿凿: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泰然处之: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一技之长:掌握某种技能,具备某种专长。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缓兵之计:使敌人延缓进攻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声东击西: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声:扬言。
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也说绘影绘声、绘声绘影。
神来之笔:指绝妙的文思或词句。
敛声屏气: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也说不露声色。
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溜之大吉:偷偷地走开;一走了事(含诙谐意):他一看势头不对,转身就从后门~。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初生之犊:刚生出来的小牛。俗语说:“初生之犊不畏虎。”后用“初生之犊”比喻勇敢大胆、敢作敢为的青年人。
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他是凭着一张伪造的出入证~进来的。
肺腑之言: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
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他是凭着一张伪造的出入证~进来的。
金口玉言:极难得的可贵的话,封建社会多称皇帝讲的话,后来也用来泛指不能改变的话。
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失之交臂:也说交臂失之。《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 形容当面错过了好机会。交臂:胳膊碰胳膊,指走得很靠近,擦肩而过。
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忍气吞声: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说出来。吞声:不敢做声。
金瓯无缺: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
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許氏 三兄弟,都做了大官,雖然他不以富貴驕人,自然聲勢赫奕。”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陬邑官亲》:“西域之變,大將軍 福公 奉命進勦,統領 巴圖魯 及 吉林 健旅,聲勢赫奕。”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他得救之后,无非以为占了便宜,何尝改悔;并且因为是早已营就三窟,又善于钻谋的,所以不多时,也就依然声势赫奕,作恶又如先前一样。”
大声疾呼:大声而急切地 呼喊,以引起人的注意或使人醒悟。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天之骄子:骄子:父母溺爱骄纵的儿子。老天爷的宠儿。原指强盛的北方民族胡人,后也指为父母溺爱、放肆不受管束的儿子。
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掎角之势:比喻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 掎角:指拉住腿,抓住角。
甘之如饴:甜得像糖一样。比喻对某 件事物极为喜爱。也用来表示乐于承受艰难、痛苦。饴(yí):糖浆。
披沙拣金:也说排沙简金。拨开沙子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取精华。唐高仲武《崔峒》:“斯亦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拣:挑选。
呼之欲出:也说呼之或出。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形容人像画得逼真,像活人一样,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后也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却之不恭:客套话。常与“受之有愧”连用。在准备接受礼物或接受邀请时说,意思是拒绝了就显得不恭敬。《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却:拒绝。
靡靡之音:软绵绵、委靡不振的音乐。《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现指含有低极趣味、反映腐朽颓废情调的乐曲。靡靡:柔弱,颓靡。
众口铄金: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形容舆论力量的强大。《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后也指人多口杂,能混淆是非。铄(shuò):熔化。
不羁之才:羁:马笼头,比喻约束。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安之若素:(遇到不好的情况或异常情况)毫不在意,跟平常一样对待。素:平日。
声名狼藉:《史记·蒙恬列传》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后用声名狼藉形容人的名声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狼藉(jí):乱七八糟。
嗤之以鼻:从鼻子里发出冷笑的声音。表示讥笑和蔑视。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等闲视之:当做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垂暮之年:垂:将,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
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金戈铁马:指战事。也用以形容战士的雄姿。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伯仲之间: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低声下气:形容恭顺小心的样子。
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答应一句话有千金的价值。形容说话算数,很讲信用。诺:诺言。
独到之处: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
无耻之尤:最无耻的。尤:突出的。
敬而远之:尊敬,但又不愿意接近。《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
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说法。《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稽(jī):查考。
无妄之灾:没有料到的灾祸。《周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无妄:意外。
瓮声瓮气:形容说话的声音粗大而低沉。
不祥之兆:兆:预兆。不吉利的预兆。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朱文元 ﹞先在 徐 班,以年未五十,故無所表見,至 洪 班則聲名鵲起,班中人稱爲戲忠臣。”
泛泛之交:泛泛:一般,平常。交情不深的朋友。
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威猛逼人。怒目:也说努目。金刚:佛教传说里保卫佛的武士。
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比喻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