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霞吸露 cān xiá xī lù
餐霞吸露的意思
餐食日霞,吸饮沆瀣。指超尘脱俗的仙家生活。
1. 【解释】:餐食日霞,吸饮沆瀣。指超尘脱俗的仙家生活。
2. 【出自】:明·单本《蕉帕记·幻形》:“翦雪披霜号九尾,餐霞吸露历千秋。”
成语词典:餐霞吸露
凶相毕露:凶恶的面貌完全暴露出来了。
丑态毕露:毕:完全。丑恶的形态彻底暴露。
原形毕露:本来的面目完全暴露(含贬义)。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
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凤冠霞帔: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官员夫人的礼服。
袒胸露臂:露出胸脯和手臂。
泄露天机:比喻泄露秘密。
抛头露面:旧时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封建道德认为是丢脸的事)。现在指某人公开露面(多含贬义)。
袒胸露背:敞开上衣,露出胳膊。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不露声色:不动声色。
藏头露尾:形容说话办事故意藏一点儿露一点儿,不完全表露出来。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 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宋苏轼《游山呈通判承仪写寄参寥师》诗:“遇胜即徜徉,风餐兼露宿。”
显山露水:比喻出名,显露才能。
一噎止餐:犹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霞缛云絪:谓以云霞作褥垫。
沐露沾霜:形容饱经霜露辛苦。
露头露脑:抛头露面。
草行露宿: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以锥餐壶:用锥子到壶里取东西吃。比喻达不到目的。
披霜带露:身披寒霜,头顶寒露。形容星夜兼程赶路。
啮雪餐毡: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
深藏不露:比喻人有知识才能但性格内敛,不轻易向外界展示。
出头露脸:露:显露。具体显示出来,指在公开场合出现。
财不露白:露:显露;白:银子的代称。旧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现指随身携带的钱财不在人前显露。
海怀霞想:本托意仙游。后指远游隐居之思。
霜露之病: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病。
露水夫妻:指暂时结合的非正式夫妻;亦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霞思云想: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餐腥啄腐: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不露圭角: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干不外露。
栉霜沐露:迎着霜,顶着露。形容奔波劳苦。
轩然霞举:轩然:高高的样子。象云霞高高飘举。形容人俊美潇洒。
饮风餐露:饮食风露。比喻远离世俗而生活。
积露为波:比喻积少成多。
呼吸之间: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
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剧景象。
露水姻缘:野合。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尸位:有职位不做事。素餐:吃闲饭。
霞绡雾縠:华美轻软的丝织品。借指用这种丝绸制成的衣服。
致命一餐:舍弃生命,报答一餐饭的恩情。泛指舍死报恩。
忘餐失寝:忘记了吃饭,顾不得睡觉。
滴露研朱:滴水研磨朱砂。指用朱笔评校书籍。
餐松啖柏:以松柏的叶实充饥。形容修仙学道者超尘脱俗的生活。
不露斤斧:斤:斧头。看不见刀斧加工的痕迹。形容精巧自然。
露往霜来:比喻岁月迁移,时光流逝。
不露辞色:辞色:言辞神色。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形容说话沉着老练。
沐露梳风:指受风露轻拂、浸润。
霞光万道:形容日出日落时霞光散射的美丽景象。也形容某种珍宝放出耀眼的光辉。
愤忘餐发:发愤:下决心,立志。
霞振云从:形容众多。
饥餐渴饮: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
身先朝露:指身体比早晨露水消失还快。比喻很快死亡。
云蔚霞起:像云霞升腾聚集起来。
浮云朝露: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吸风饮露:道家及诗文中常用以指神仙的绝食五谷。
餐风啮雪: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雨卧风餐:风口处吃饭,雨地里住宿。形容生活飘泊不定。
面露难色: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琼浆玉露:形容鲜美的酒。
餐松饮涧:食松实,饮涧水。指过隐居生活。
餐风吸露:吃风喝水。形容超脱尘俗。
发奸露复: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朝露溘至:形容人生短促好似朝露那样。
露钞雪纂:指勤于收辑抄录,昼夜寒暑不停。
烟霞痼疾: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云窗霞户:指华美的居处。
人生朝露:形容人生短暂。
电光朝露:一闪而过的电光,日出以前的露水。比喻存在不久的事物。
雨露之恩:滋生万物的雨露的恩情。比喻恩泽、恩情。
暴露无遗:全部暴露出来。
餐霞饮瀣:餐食日霞,吸饮沆瀣。指超尘脱俗的仙家生活。
张眼露睛:指瞪着眼睛说瞎话。
静不露机:心里暗暗谋划计策,外表不露任何声色。
发愤忘餐:形容十分勤奋。
餐霞吸露:餐食日霞,吸饮沆瀣。指超尘脱俗的仙家生活。
云舒霞卷:形容姿态万千,色彩斑斓。
褰帷露冕:汉 郭贺 为 荆州 刺史,治有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