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物在 rén wáng wù zài
人亡物在的意思
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1. 【解释】: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2. 【出自】:宋·曾会《重登潇湘楼》诗:“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看见遗物而怀念死者
人亡物在的近义词
睹物思人
成语词典:人亡物在
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
自由自在: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人来人往: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
一表人才:形容人相貌英俊,风度潇洒。
目中无人: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谁都看不起。
助人为乐:帮助人就是快乐。
先人后己: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形容态度高傲或从容自然,对别人毫不介意。《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若:好像。
舍己为人: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后继有人:有人接续前头的人所从事的事业。
自取灭亡:所作所为把自己引上绝路。
一鸣惊人:用以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振奋人心:振奋:振作奋发。使人们振作奋发。
诲人不倦: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倦:厌倦。
夜深人静: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人仰马翻:人马都被打得翻倒在地。形容惨败的狼狈相。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怨天尤人: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一味埋怨天,归罪于别人。形容抱怨客观条件不利,不从主观上找原因。《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天:这里指命运。
仰人鼻息:依赖别人的呼吸生活。比喻不能自主,看人脸色行事。《后汉书·袁绍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 仰:依赖。鼻息:指呼吸。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我国~,人口众多。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人困马乏:形容体力疲劳不堪(不一定有马)。
寄人篱下:《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原指写诗作文因袭他人。后转指在别人的势力庇护之下或依附别人过活。寄:依附。篱:篱笆。
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孤家寡人:孤(传统戏词中作“孤家 ”)、寡人都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自称。现用“孤家寡人”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耐人寻味: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地体会、琢磨。形容意味深长。
引人注目:引起人注意。注目:眼光集中在一点上。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唐柳宗元《黔之驴》说,老虎第一次见到驴,“庞然大物,以为神。”后也用来形容表面强大而内里虚弱的事物。
荒无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别人都在替他着急,他却~。
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宣和书谱》卷一○:“(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炙(zhì):烤肉。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体育场上,观众~。
不在话下: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属当然,用不着说:这点小事对他来说~。
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也说出人意表。
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迟。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牢:牲口圈。
引人入胜:《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著(着)胜地。” 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后多指山水风景或文学艺术等特别吸引人。胜:胜地,胜境。
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
物华天宝:各种珍贵的宝物。唐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
天灾人祸:天:自然。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也比喻害人精(骂人的话)。
令人神往:令:使,让;神往:心神向往。使人非常向往。
貌不惊人:指相貌平常,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苏轼《杭州谢上表》:“凛然威光,近在咫尺。” 咫(zhǐ):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现在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人杰地灵:也说地灵人杰。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地。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心不在焉:心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焉(yān):文言虚词,相当于“于此”。
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极:顶点。反:走向反面。
治病救人:比喻针对某人的缺点错误进行分析、批评,帮助其改正。
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抗战时期,这位作家以~的情怀关注社会。
先发制人:《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原指战争中的双方先发动的能制人,后发动的就受制于人。后泛指先下手为强。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差强人意:《后汉书·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 原意是吴汉很能振奋其部下的意志。后用来指尚能使人满意。差:古代义为甚;现代义为大致,比较。
拾人牙慧:《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殷浩)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比喻抄袭或套用别人说过的话。牙慧即牙后慧,意即蹈袭别人的言论。
草菅人命:《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yì,通“刈”)草菅然。”原意是批评秦二世胡亥把杀人看得像割草一样随便。后用草菅人命形容漠视人的生命,任意加以残害。菅(jiān):一种草。
发人深省:也作发人深醒。启发人们作深刻的思考,引起醒悟。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省(xǐng):思考,检查。
受制于人:制:控制。被别人控制。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不懂~。
人才辈出:形容人才一批接着一批地出现。辈出:成批地连续地出现。
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
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绝:到了尽头。人寰:世界,人世。
咄咄逼人:气势汹汹,使人惊惧。《世说新语 排调》:“殷有一参军在座,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 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形容没有主见。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亦:也。云:说。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国破家亡: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天上人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后发制人:指先让一步,等对方动手暴露了弱点,再加以反击,制服对方。制:制服,控制。
人心向背:人民群众的拥护或反对。
震撼人心:撼:摇动。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
丢人现眼:丢脸,出丑。
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极为愤怒。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暴殄天物:《尚书·武成》:“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原意是灭绝、残害天生之物。今指任意糟蹋东西。殄(tiǎn):毁害。
出人头地: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意思是自己应退让,使苏轼能超过自己。后用“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在众人之上。
如鲠在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息事宁人:从中调解,使争端平息,彼此相安。
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有才能而轻视别人。《南史·萧子显传》:“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物:泛指众人。
家给人足:也说人给家足。家家富裕,人人饱暖。《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给(jǐ)。
人财两空:人和钱财都无着落或都有损失。
志在千里:形容志向远大。
形势逼人:指形势发展很快,迫使人不得不更加努力。
杀人放火:指无法无天的强暴行为。